有机导电纤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。早问世的是表面涂覆碳和黑的有机导电纤维。帝人公司、BASF公司自相继开发了此类纤维。碳黑涂覆型导电纤维的导电成分都分布在纤维表面,因此导电性能好,但纤维在受到摩擦或弯折时碳黑易于脱落,导电性能会下降。随后出现的是表面镀覆金属的导电纤维。Rohm and Haas公司用化学镀层方法在尼龙纤维表面镀银制成导电纤维X- Static, 东洋纺公司用低温融态金属浸渍制成具有金属皮层的导电纤维。Statex公司的Ex-Stat则采用非电解镀银技术制成导电纤维。纤维表面金属化的导电纤维,机械性能与普通纤维差异较大,使混纺较为困难,因而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。 1975年,Du Pont公司采用复合纺丝技术制成含有碳黑导电芯的复合导电纤维Antron III,从此,各大化纤公司纷纷开始以碳黑为导电成分的复合纤维的研究与开发。孟山都公司制并列型tron导电纤维,钟纺公司开发Belltron锦纶导电纤维,尤尼吉卡公司开发Megana III导电纤维,可乐丽公司Kuracarbo,东洋纺织KE-9导电纤维等,使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。到80年代末期,日本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的年产量达到200吨。但由于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以碳黑为导电成分,因此,纤维通常为灰黑色,独应用范围倒限制。 80年代开始了导电纤维的白色化研究。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用铜、银、镍和镉等金属的硫化物、碘化物或氧化物与普通高聚物共混或复合纺丝而制成导电纤维。如Rhone-poulence公司利用化学反应制成CuS导电层的Rhodiastat导电纤维;帝人公司制成表面含有Cul的导电纤维T-25;钟纺公司制成ZnO2导电的Belltron632、Belltron638;尤尼吉卡公司开发了 Megana。
网站版权归甜柚网所有 湘ICP备18004154号
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